《萌芽》在聊城一中和文苑中学

6月23日,由《萌芽》杂志社开展的“文学讲座百校行”活动来到了山东聊城一中和文苑中学。由我社编辑与作者马广,为全校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文学”与“写作”的专题讲座。

《萌芽》在聊城一中和文苑中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作者 马广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这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句名言。最近一次听到它是《萌芽》开展的“文学讲座百校行”在聊城一中的活动上,一位女同学在向唐老师提问的时候所引用。当时我就想,也许这也是写作的意义,为普罗大众提供小型避难所,而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作又何尝不是他们与纷扰的世界达成共识的方式。

活动是在聊城一中的礼堂,主持人是幽默风趣的焦主任。大学时我读的也是师范专业,在焦老师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当时台下有三百多同学,因为礼堂座位有限,有的同学只能坐在过道上,或者站在后面。我坐在前面颇为紧张,要知道上一次在一百人面前说话还是大学上课回答问题,而一百人中可能还有二三十人是在睡觉。这一次下面的三百人六百双眼睛全部齐刷刷地看着我们,眼神中有期待,有好奇、愉悦和美好的骄傲,也有透露着理性思维的疑虑,不紧张才怪。好在开场的是唐老师,他算是“老司机”,几句话就赢得了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一边听他讲解文学和“新概念”的意义,我一边观察下面同学的反应。最前排的一位男生一直望着唐老师笑,唐老师解释“新表达”,他要笑;唐老师讲文学故事的时候,他也要笑。也许,他只是爱笑而已。爱笑的男生运气也不会太差。有几位同学在记笔记——也可能是在填词,活动结束后,有一位女同学送了唐老师一首《定风波》,让我羡慕不已。

唐老师的演讲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我听了也受益匪浅。相对而言,我讲的内容更生活化,他们也照单全收,不断有笑声和鼓励的掌声。当时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谈论文学以及文学相关的一切也会如此幸福和有成就。

最后是提问环节,看着台下那么多高高举起不断晃动的手臂,让我仿佛有种置身于某明星见面会的错觉。而大家提到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素养又让我感受到大浪追身的紧迫感。一位男同学,虽然他提到的问题我已经忘记了,但他不顾其他同学的异议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的执着(不怕被打)精神,可能也是写作所需要的。原本两个小时的活动,因为同学的热情,不得不延长到三个小时,后来又延长了半个小时。离开聊城一中的时候,天光微暗,雨也停了,我呼吸着这座山东水城的湿润空气,恍惚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十八岁。

《萌芽》在聊城一中和文苑中学

回酒店的路上,工作人员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焦主任有点小私心,藏了两本我们签名的《萌芽》想送给自己班上的同学,结果被现场的同学发现,又被抢走了。

《萌芽》在聊城一中和文苑中学

第二天,我们在文苑中学又做了一场活动。这一次台下有两千多位同学。因为是初中,大家的问题更贴近课堂,也更可爱。中午在教师食堂吃了好吃的炖麻鸡。席间和张校长讨论语文教育问题,我十分认同他的观点,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文学也许是无用的,却可以丰富人生和灵魂。可是呢,人生总是不完美。如果说这次百校行在聊城有什么遗憾,我和唐老师一致认为,那就是最终也没有吃到当地的著名小吃“呱打”。我们坐在回上海的火车上,想象着“呱打”的鲜美味道,过去两天的行程渐渐凝固为美好的记忆。这段记忆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两千三百位同学。也许在未来的某天,这些记忆会变成某篇小说的一段文字,这谁又能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