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趋近伟大的心灵,让自己的生命显形

头条

《趋近伟大的心灵,让自己的生命显形》胡桑×《萌芽》
诗人胡桑与读者分享了写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提炼和创造,对童年经验、故乡经验进行超越和重塑。他还结合自身翻译辛波斯卡、奥登、洛威尔、米沃什作品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本中变形、流动、跨界。此外,身为同济大学创意写作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他也聚焦于作品修改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提出了诸多建议。

小说

《残疾男人》[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杨凌峰 译
在玛蒂娜离家时,她残疾的远房表哥,聘用了两个自称波兰人的装修工来粉刷房屋,玛蒂娜对此感到不满,但仍对装修工们佯装礼貌。一场阴雨打断了工人们的装修进程,当他们回来复工时,发现房屋被一种异样的安静占据了……

《莱斯特城》卢也森
莱斯特城藏在广袤的黑森林中间,是一座由流浪者建立的城市,从北部高速下来的人们在这里结束流浪,并最终在罗德岛的墓地中长眠。但当卢卡出生时,这座城市的命运已经进入倒计时。在轨道电梯升空的那天,他将和余下的唯一一批莱斯特人一起去往未知的世界,过往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故事也将由此终结。

散文

《外省风俗》韦一童
在北京和上海时,我原以为某种理想的生活会发生,这些城市源源不断地向我许诺着现代生活的可能,但我从未成功地把握过它们。为了处理寂寞,我不断地见很多陌生人,与他们去不同的地方,这有时候赋予了我一种平等的错觉,可是错觉中又掺杂诸多杂质。我迷恋城市生活加诸我精神的矛盾,内心也知晓其代价,此刻让我奉献着一切的生活缺少美感,一切风险、绩效和下场都清清楚楚。

《旧金山海湾景象》[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胡桑 译
切斯瓦夫·米沃什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着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这里摘选了米沃什散文集《旧金山海湾景象》中的三篇,作者在其中谈及离开故土移居美国的种种感触,以及大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神秘的意义与联结。

惊奇

#公开课#
《天平两端的爱与自由》闫力元
曾经爱是冲破罗网和反抗规约,是两个灵魂的自由结合。从何时起,爱变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变成了与个人自由对立的重负?作者梳理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爱”的变迁,让我们直面现代社会中爱情与自由构成的两难困境。

#惊奇乱讲#
《成为平均体》(二)惊奇组
自我无限膨胀的另一面,却是更多人长成了相似的模样。“慕强”“盲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价值观?欲望和理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在信息获取与发声机会看似平等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又要如何展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拥有“不与时人同调”的勇气呢?

连载

《失人絮语(八)》马广
带着田仙一的刀离开后,我心中萌生了一个劝说海洋的计划。犹豫之余,我想起了五叔的预言——“真作假时假亦真”。在欢子的支持下,我来到海洋家,为他念起了田仙一留给我的小说《杀手小镇》……

新概念

#参赛作品选登#
《我辈孤雏》凌婧怡
小时候,开游戏厅的母亲总是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及我。在漫长的虚空与孤独中,我学会了透过文字看世界,以此看到另外的可能。再长大一些后,我回忆起和母亲相互依靠的日子,理解了她矛盾而反复的爱意,对孤单的童年生活也有了敝帚自珍的爱惜。

#新概念书写#
《蚂蚁和蟋蟀》汪肇兴
高中的我曾心怀对文学的憧憬,却逐渐意识到现实条件的处处掣肘,安心做一只勤勤恳恳的蚂蚁或许才是我的归宿。然而我身体的某处一直居住着童话里那只不合时宜地尽兴吟唱的蟋蟀,我想珍惜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的自我感受,于是重新拿起笔写作。我相信这个世界仍然有残存的可能性,总归还是有人能冲出藩篱。

专栏

#美人尖#
《迟暮与青春》指间沙
电影《第一炉香》上映后,张爱玲在多年前提出的话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迟暮的妇人和青春的少女究竟会建立起怎样的关系?在娱乐圈,魅力似乎总是跟着青春走,但时代变迁,如今年龄已不再令人谈虎色变,前辈和后辈之间也能生出些不一样的情谊。

萌星月报

《沼泽》王侃瑜
过去的一年多,大环境和家庭的变故让我几乎失去了书写能力,我习惯用其他事务麻痹自己,搁置情绪,日渐陷入写作瓶颈。在一次爬山中,我身陷沼泽,却在他人帮助下脱险,自此我逐渐督促自己恢复写作。我不确定能否走出瓶颈,不过至少有人从沼泽里拉起过我。

作者简答

#局外人#
宫放羽/李迟/指间沙/李雪婷/高静宜/王侃瑜

编辑部推荐

电影/音乐/图书

信息台

“网易LOFTER”杯第二十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评委名单